在美国读书,利用OPT期间做满实习,边实习边找可以提供工作签证的工作,这似乎是一条不变的流水线,可能和20年前很多来美的留学生不同的是,现在的留学党选择的路也越来越宽。笃定了要留在美国,总会留下,厌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,回国大浪淘沙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。
文章是一位美国硕士,毕业后又在美国工作了近一年,回到了上海刚刚经历了校招考验的人,TA本人真的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。
根据TA的说法,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是献给那些在犹豫是否要回国,但是还是回国倾向性更大的留学党。在这里,TA要和大家掰扯掰扯在美国工作一年后回国求职带来的影响。
1. 劣势
非应届
一般如果说有实习一年的机会,那应该就不是STEM专业,就取目前留学超热门的泛商科专业。
泛商科专业国内就业市场上超活跃的分子——中资银行们,校招网筛简历的时候非常在意你是不是应届生,而且他们的应届的定义是次年毕业。
虽然美国海归常常毕业前一个月还在上课考试,根本无法提前8个月回国求职,但网筛简历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不管特殊情况。
除非有些银行对海归比较重视有海归专场或者针对海归有特殊规定,基本都会因为非应届问题大大增加网申被挂的几率。
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亲赴宣讲会递交简历,我猜这一部分简历HR会人工筛选,会增加非应届海归的通过几率(前提是你确实合适)。
此方法TA亲测有效,不过这个实验也不够精确,比如某行去了宣讲也投了网申,进了下一轮我也不确定是哪种方式过的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TA没去现场交简历仅仅通过网络申请的,都没进下一轮,凡网申后也去了宣讲会的,都进了面试或笔试(人民银行除外,人民银行网申会让你解释延迟派遣的原因,答案合格就能通过网申)。
无法参与国内实习
原因同上,国内券商招聘大多都要求相关经验的实习,如果在美工作不是证券类的,那回国去券商就业的路也基本断了。
职业连贯性
如果在美国就业的职位和国内就业的意向职位不一致,会被看作职业目标不够明确。需要在面试中好好化解。
职业稳定性
HR招聘时一般希望员工的工作时间至少能在五年以上,所以对于一个工作一年就离职的员工,往往会有兔死狐悲之感。 当然,如果不是STEM又没有H1B,,签证可以算作离职的不可抗力因素了。
2. 优势
自信
美国本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,能在美国找到工作,会增加自己的自信。
不过一到上海北京这两个城市,你就发现自己自信错了…
TA觉得校园招聘应该比春运更能让人体会到到中国人口之重!而且还是高学历名校人口!
海归?按车皮算。硕士?你不知道这个职位只招硕士嘛。英语好?侬会讲上海话不啦?
吐槽完,还是得说,同等条件下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比起“裸归”还是更受亲睐的。因为你已经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证明了你是有社会价值的,不是不学无术混日子到毕业的。就业市场是检验一个人真才实学的标准之一,传说中的“黑博士白博士,能找到工作的博士才是好博士”。
有一份靠谱的海外工作经历,就像被盖章了检疫合格的猪肉,虽不能保证你比别的猪肉卖的更贵,但起码不会被当作臭肉扔出去。
少一份遗憾
在美国读书是一种体验,工作又是另外的一种体验了。
类似职位,美国硕士毕业生的可支配收入比国内一线城市高出很多,再配上相对低的物价,脱离了花父母钱或者苦哈哈的花奖学金的日子,体会一下二十几岁靠自己的劳动,就可以住五星,吃米其林,Vegas小赌(不是豪赌…),让父母去第五大道买买买然后我刷卡的日子,还是很不错的体验(回国就年薪过500K的大牛也许也可以,但是多数同学在上海金融行业应届起薪在100—150k这个范围,尤其今年年景不好…唉…莫提了)。
提高商务英语口语写作能力
这个可能是我个人的体会多一点,学校里官方邮件还算正规,但平时老师发邮件措辞都很随意。等到了职场上就发现,纳尼?原来邮件的措辞可以这么美(客气)?
在美国有过比较靠谱的工作经验回国去外资或需要涉外的岗位,写得一手有礼貌的好邮件,应该会让对方蛮惊喜的。
总体而言,觉得海归之前在美国工作一年是利大于弊的。
其实越是小公司小银行的低端岗位,越不喜欢招海归,外资和一些行业巨头,反而更能够抱着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求职者(可以理解,用人稳定性的问题,不过这年头北大本科+藤校硕士都有去银行做客户经理的,金融行业真的好疯狂……)
这些都建立在是美国一份靠谱工作的基础上。受签证限制,有一些同学会去十几个人的华人小公司,公司里说中文写中文,专业也未必对口。不是说这种工作不能做,但如果是想要把这样的工作经验作为回国就业的助力,那就看忽悠的能力